【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认定工伤后不赔偿可申请仲裁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认定工伤后不赔偿可申请仲裁吗

认定工伤后用人单位不赔偿,劳动者可申请仲裁。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工伤医疗费等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范畴。而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此类纠纷的法定途径之一。

劳动者申请仲裁需注意,应在规定时效内,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应载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仲裁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等事项。

在仲裁过程中,劳动者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证明工伤认定情况及用人单位拒绝赔偿的事实。若证据充分,仲裁委将依法作出裁决。若劳动者对仲裁结果不服,在符合法定条件下,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进一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所以,认定工伤后用人单位不赔偿,劳动者通过申请仲裁是可行的维权方式。

二、59岁了工伤就业补助金怎么算

工伤就业补助金的计算与多个因素有关,59岁员工计算此补助金时,通常需考虑所在地区规定、伤残等级等。

不同地区对于工伤就业补助金的标准不同,各省市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计算方式和标准。比如有些地区会以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结合伤残等级来计算;还有些地区会按照一定的倍数或者固定金额进行确定。

同时,员工的伤残等级也是计算的关键依据。一般是伤残等级越高,工伤就业补助金数额越大。例如,一至十级伤残对应的补助金标准依次递减。

另外,对于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部分地区会有相应的递减规定。59岁的员工距离退休年龄较近,可能会按照一定比例减少工伤就业补助金。比如有的地区规定,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照全额的10%支付。

要准确计算59岁员工的工伤就业补助金,需先明确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确定伤残等级,再依据当地标准进行计算。

三、工伤后签合同不发工资要赔偿吗

工伤后签合同却不发工资,用人单位需承担赔偿责任。

依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劳动者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用人单位应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工伤期间,劳动者依法享有停工留薪期,在此期间,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这是《工伤保险条例》赋予工伤职工的权益。若用人单位在工伤后签订合同却不发工资,既违反劳动合同约定,也违反工伤保险相关规定。

劳动者可收集劳动合同、工伤认定决定书、医疗证明、工资发放记录等证据,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要求支付工资及相应赔偿。协商不成,可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还能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认定工伤后不赔偿可申请仲裁吗相关回答,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建议直接咨询律师,5分钟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