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劳动合同欺诈法律后果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劳动合同欺诈法律后果有哪些

劳动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其二,用人单位以欺诈手段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且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标准,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其三,因劳动合同欺诈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欺诈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因欺诈导致的对方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因劳动合同无效而产生的额外费用等。

其四,对于劳动合同欺诈行为,相关部门可能会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如罚款等。严重的劳动合同欺诈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什么情形属于劳动合同欺诈

劳动合同欺诈通常指一方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信息,以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以下情形属于劳动合同欺诈:

1.提供虚假的学历、学位、工作经历等证明材料,使对方误以为劳动者具备相应资质而签订劳动合同。

2.隐瞒自身存在的疾病、残疾等影响工作的情况,导致用人单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

3.虚报劳动报酬或福利待遇,吸引劳动者签订合同,而在实际履行中无法兑现承诺。

4.假冒他人身份或资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获取工作机会。

5.在劳动合同条款中故意设置陷阱,如模糊约定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劳动条件等,待合同履行后以此为由引发纠纷。

6.以虚假的招聘信息吸引劳动者,如虚假的职位需求、工作环境等,使劳动者签订合同后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

如果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发现对方存在劳动合同欺诈行为,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解除劳动合同、要求赔偿损失等,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合同有欺诈条款怎么办

如果劳动合同存在欺诈条款,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劳动者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该劳动合同。欺诈行为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使得劳动合同的效力存在瑕疵。其次,劳动者应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如欺诈的事实依据、相关文件等,以便在维权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持。再者,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要求用人单位纠正欺诈行为,恢复劳动合同的真实状态。如果协商不成,劳动者应尽快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会依法进行调查和处理。最后,劳动者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无效或者撤销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赔偿因欺诈行为给劳动者造成的损失等。总之,劳动者在面对劳动合同中的欺诈条款时,应积极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劳动合同欺诈法律后果有哪些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