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劳动合同欺诈罪的立案标准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劳动合同欺诈罪的立案标准有哪些

我国刑法中并没有“劳动合同欺诈罪”这一罪名,与之相关的是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如下:

1.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这里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2. 常见的情形有: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等。

若在劳动合同签订与履行中存在欺诈行为,不一定构成合同诈骗罪。若未达刑事立案标准,可能通过民事途径解决,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并要求欺诈方承担赔偿责任。

二、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的地位一样吗

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地位不一样。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律,它全面涵盖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工资福利、劳动争议处理等劳动领域各方面内容,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地位,是劳动法律体系的基石。

劳动合同法是专门规范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聚焦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等行为。它在劳动法基础上,对劳动合同相关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为解决劳动合同纠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法律依据。

可以说,劳动法是上位法、一般法,劳动合同法是下位法、特别法。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和实施不能违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在实际应用中,当处理劳动合同相关问题时,优先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劳动合同法未作规定,则适用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所以二者虽紧密相关,但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

三、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和后果

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比如用人单位故意隐瞒重要工作信息,诱使劳动者签订合同。

2. 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例如合同中规定用人单位可不支付加班费等。

3.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像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严重超出法定标准。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会产生相应后果:

1. 劳动关系处理: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2. 赔偿责任:如果是一方过错导致合同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比如用人单位以欺诈手段使合同无效,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要赔偿损失。

3. 合同终止: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劳动者无需按照原合同继续履行义务。

以上是关于劳动合同欺诈罪的立案标准有哪些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中天法律咨询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