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医疗损害责任比例在什么法规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医疗损害责任比例在什么法规里

医疗损害责任比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有所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明确了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即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同时,在具体划分责任比例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比如医疗机构的过错程度,若其存在严重违反诊疗规范等重大过错,责任比例可能较高;若只是轻微疏忽,责任比例则相对较低。还会考虑患者自身疾病状况、是否配合诊疗等情况对损害后果的影响。通过这些规定,旨在合理确定医患双方在医疗损害事件中的责任分担,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

二、医疗损害责任的举证制度有哪些

1. 一般规则: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患者需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2. 过错推定情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实行过错推定。比如医疗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此时,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3. 因果关系推定:因药品、消毒产品、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在此类情形下,对因果关系存在一定的推定规则。

三、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如下:

1.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诊疗行为。这是基础,涵盖诊断、治疗、护理等一系列医疗活动。

2. 患者遭受损害。包括身体上的伤害、功能障碍、精神痛苦等多种形式。

3. 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损害是由医疗行为直接导致的,需要通过专业鉴定等方式认定。

4.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过错表现为违反医疗规范、未尽到合理诊疗义务等。过错的认定通常依据法律法规、医疗行业标准等。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四个构成要件,医疗机构才可能承担医疗损害责任。在实际案例中,患者需承担相应举证责任来证明这些要件的成立,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医疗损害责任比例在什么法规里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