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医疗事故责任等级怎么划分,规定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医疗事故责任等级怎么划分,规定是什么
医疗事故责任等级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划分,相关规定出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一级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其中,一级甲等为死亡;一级乙等是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如植物人状态。
二级医疗事故系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又细分为甲、乙、丙、丁四等。例如,二级甲等是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三级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同样分甲、乙、丙、丁、戊五等。如三级甲等是存在器官缺失、大部分缺损、畸形情形之一,有较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四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如拔除健康恒牙;造成局部组织器官损伤,导致轻微功能障碍等。
二、民法典医疗事故一年不起诉再起诉有效吗
医疗事故纠纷属于民事纠纷,适用《民法典》规定的诉讼时效。根据法律,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所以,即使医疗事故发生一年后未起诉,再起诉依然有效。
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享有起诉权,其诉讼请求会得到法院支持。不过,需注意诉讼时效存在中断、中止等情形。中断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因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原因,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中止则是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等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因此,若医疗事故发生一年后起诉,只要未超过三年诉讼时效,且无其他影响起诉的法定情形,起诉是有效的,权利人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
医疗纠纷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知道或应当知道”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比如,患者明确得知因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导致身体损害,且知晓责任主体为该医疗机构时,诉讼时效开始起算。若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未立即发现损害,而是之后通过检查、诊断等方式才确定损害与之前医疗行为有关,那么从发现损害并明确义务人之日起算。
不过,从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在医疗纠纷中,若涉及复杂的病情诊断、损害后果的潜伏等因素,患者应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以便在诉讼时效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医疗事故责任等级怎么划分,规定是什么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