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医疗损害责任的过错的认定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医疗损害责任的过错的认定有哪些

医疗损害责任过错认定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违反诊疗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若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可认定存在过错。比如,医生未按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手术,导致患者受到损害,就可据此认定医生有过错。

2.未尽说明义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应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若未尽到上述说明义务,造成患者损害,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3.隐匿或拒绝提供资料:医疗机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可推定其有过错。病历资料是医疗过程的重要记录,这些行为会妨碍对医疗行为的客观评价,因此法律直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4.过度医疗: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治疗。若存在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情况,也可认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二、医疗损害责任比例划分标准是什么

医疗损害责任比例划分通常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对损害后果的作用程度来确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医疗机构承担100%的赔偿责任。此时医疗机构的过错是导致患者损害的唯一原因,不存在其他因素介入。

二是主要责任,医疗过失行为对损害后果起主要作用,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医疗机构承担的赔偿比例一般在60%-90%。意味着医疗机构的过错在损害后果的发生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可能存在患者自身病情等一定的次要因素影响。

三是次要责任,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其他因素起主要作用,医疗机构承担的赔偿比例通常在20%-40%。即患者损害主要由其他原因造成,医疗过失只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是轻微责任,医疗过失行为对损害后果起轻微作用,医疗机构承担的赔偿比例在10%以下。说明医疗过失在损害后果形成中影响较小。

在实际案件中,具体责任比例需结合鉴定机构的鉴定意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由法院判定。

三、医疗损害责任比例划分依据是什么

医疗损害责任比例划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医疗过错程度是关键依据。这需通过专业鉴定来判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的大小。比如,违反诊疗规范、未尽到注意义务等行为都可能被认定为过错。若过错严重,可能承担主要责任;若过错轻微,则可能承担次要责任。

其次,损害后果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即患者所遭受的人身损害程度,如是否导致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损害后果越严重,医疗机构在责任划分中可能承担的比例相对越高。

再者,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紧密相关。要确定医疗机构的过错行为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如果因果关系明确且紧密,医疗机构责任比例通常会较高;若因果关系较弱,责任比例则会相应降低。

最后,客观病情的复杂性也会影响责任比例。某些疾病本身就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即便医疗机构无明显过错,也可能仍需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

总之,医疗损害责任比例划分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由专业鉴定机构进行科学判断。

以上是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过错的认定有哪些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