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出现医疗纠纷后,应当怎样处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出现医疗纠纷后,应当怎样处理
出现医疗纠纷后,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1.协商解决:医患双方可以自行沟通,就争议问题进行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双方需秉持平等、自愿、合法的原则,提出各自的诉求和解决方案,尝试达成和解协议。
2.申请调解:若协商不成,可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会安排专业人员了解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学知识进行调解,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3.行政投诉:患者也能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投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对投诉事项展开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进行处理,并对纠纷进行协调。
4.提起诉讼:若上述途径都无法解决纠纷,患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需提供相关证据,如病历、检查报告、费用清单等,以支持自己的诉求。法院会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
无论选择哪种处理方式,都要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医疗事故案件的诉讼时效规定是
医疗事故案件的诉讼时效适用《民法典》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为三年。该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知道或应当知道”是判断诉讼时效起算点的关键。“知道”指权利人主观上已明确知晓权利被侵害的事实;“应当知道”则是根据客观情况,一般人在相同情形下都能发现权利被侵害。例如,患者进行手术后,伤口长期不愈合,经检查是手术遗留异物所致,此时患者得知该情况就属于“知道”。若医院在术后的病历等资料中已体现出可能存在医疗过错,但患者未仔细查看,在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这种情况可能被认定为“应当知道”。
不过,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所以,遭遇医疗事故的当事人应及时主张权利,避免因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
三、医疗纠纷起诉多久可以开庭审理
医疗纠纷起诉后开庭审理时间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常从立案到开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一般会在立案后的一两个月内安排开庭;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需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可能立案后两三个月或更久才开庭。
案件排期是影响开庭时间的重要因素。法院案件众多,需根据自身工作安排确定具体开庭时间。若法院案件积压,开庭时间会相应延迟。此外,送达诉讼文书所需时间也会产生影响。若被告下落不明,需通过公告送达,公告期较长,会使开庭时间推迟。
若涉及医疗鉴定,时间会更久。医疗鉴定过程复杂,需专业人员进行,耗费时间长,鉴定结果出来后才会安排开庭。所以,医疗纠纷起诉后的开庭时间难以准确预估。
以上是关于出现医疗纠纷后,应当怎样处理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