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医疗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医疗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医疗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如下:
第一,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这是构成医疗过错责任的前提,只有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实施了诊疗活动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医疗过错责任。
第二,患者遭受损害。患者须有实际的损害后果发生,包括身体损害、精神损害以及财产损失等。身体损害如因医疗行为导致的病情加重、残疾等;精神损害如因医疗过错造成的患者精神痛苦;财产损失如额外的医疗费用支出等。
第三,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患者的损害后果是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所引起的。判断因果关系需综合考虑医学科学知识、诊疗过程等多方面因素。
第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存在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在医疗领域,多为过失,即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但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例如,违反医疗操作规范、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等。
只有同时具备以上四个要件,医疗机构才需承担医疗过错责任。
二、医疗过错的认定是依据什么法律
医疗过错认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医疗损害责任作出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此外,若医疗机构存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等情形,可推定其有过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处理医疗事故的特别规定,其明确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级标准、处理程序等。该条例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通过对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可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
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为医疗过错的认定提供了更具体的指引。
三、医疗过错责任8种情形有哪些呢
医疗过错责任的8种常见情形如下:
1.医疗机构违反诊疗规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未遵循相关操作标准,例如误诊、漏诊等。
2.医务人员未尽到说明义务,对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未充分告知,影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3.医疗机构提供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存在质量问题,导致患者受到损害。
4.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疏忽、懈怠等失职行为,如手术操作失误、护理不当等。
5.医院管理混乱,导致病历资料缺失、错误,影响对患者病情的正确判断和治疗。
6.医疗机构未履行转诊义务,在自身不具备相应治疗条件时,未及时将患者转至有能力治疗的医疗机构。
7.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仔细,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8.违反医疗保密义务,泄露患者隐私,给患者造成精神或其他方面的损害。
以上情形只是常见情况,具体的医疗过错责任认定需结合实际案例和相关证据,依据法律规定和医学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以上是关于医疗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