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环境污染罪是刑事还是民事案件呢》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环境污染罪是刑事还是民事案件呢

环境污染罪属于刑事案件。

从法律依据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其中涵盖了多个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具体罪名,像污染环境罪等。这表明环境污染在达到一定危害程度时,会被纳入刑事法律的规制范畴。

判断为刑事案件的原因在于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环境污染涉及破坏生态平衡、危害公众健康、损害自然资源等多方面问题。一旦行为人的污染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例如,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就构成污染环境罪。

而民事案件主要是平等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产生的纠纷。虽然环境污染也可能引发民事赔偿等问题,但单纯的民事纠纷与环境污染罪有本质区别。环境污染罪强调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二、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举证责任有哪些

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举证责任遵循特殊规则,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旨在平衡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能力,保护受害者权益。具体如下:

-原告举证责任:原告需对损害事实进行举证,即证明自身人身或财产遭受了损害。同时,原告要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初步联系,如证明自身所处环境存在污染情况,且在该环境中自身出现损害状况。

-被告举证责任:被告需对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比如证明损害是由不可抗力、第三人过错等原因造成。被告还需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由于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复杂,涉及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原告举证因果关系难度较大,因此法律将该举证责任分配给被告。

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原被告根据上述举证责任进行举证,若被告无法完成举证,将可能承担侵权责任。

三、污染环境罪主观方面包括什么行为

污染环境罪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形。

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其行为会造成环境污染结果,并且积极追求该结果发生。比如,企业负责人为节省成本,故意指使员工将未经处理的有毒废水直接排入河流,该负责人主观上积极追求污染环境的结果,这就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环境污染结果,却对该结果持放任态度。例如,工厂明知随意堆放危险废物可能污染周边土壤和水源,但为图方便仍随意堆放,对可能出现的污染结果听之任之。

过失也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像企业环保人员由于工作疏忽,未检查环保设备运行状况,致使设备故障导致污染物超标排放。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环境污染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例如,企业主明知生产工艺存在污染风险,却自认为有应对措施不会出问题,最终仍造成环境污染。

以上是关于环境污染罪是刑事还是民事案件呢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