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仲裁裁决能否对抗执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仲裁裁决能否对抗执行

仲裁裁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抗执行。

一方面,有效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其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得到尊重。当执行程序涉及与仲裁裁决确定内容相冲突的事项时,如果执行依据存在瑕疵,而仲裁裁决合法有效,那么仲裁裁决能够对抗执行。例如,仲裁裁决已明确某财产归属一方当事人,若另一方试图通过执行程序获取该财产,此时仲裁裁决可作为对抗执行的依据。

另一方面,若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其便失去对抗执行的效力。法院会审查仲裁程序是否合法、仲裁协议是否有效等因素,一旦发现存在法定撤销或不予执行情形,会作出相应裁定。

此外,当事人对仲裁裁决有异议,可依法向法院申请撤销或不予执行。在法院未作出最终裁定前,执行程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若法院支持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申请,执行程序将不受该仲裁裁决限制;若驳回申请,仲裁裁决继续有效,可对抗与之冲突的执行行为。

二、仲裁开庭过后多久宣判

仲裁开庭后多久宣判,取决于仲裁类型。

劳动仲裁方面,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一般应在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延期的,经批准可延长不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商事仲裁则不同,法律未明确规定具体的宣判时间。通常仲裁机构会依据案件的复杂程度、工作量等因素来安排。一般来说,简单案件可能在数周内出结果,复杂案件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久。这期间,仲裁庭需进行事实调查、证据审查、法律适用分析等工作。当事人应留意仲裁机构的通知,关注案件进展。

三、仲裁不服是否可以复议

仲裁不服一般不可以复议。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不过,存在特殊情况,当事人若能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特定情形,可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这些情形包括:没有仲裁协议;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

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人民法院认定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也应当裁定撤销。撤销仲裁裁决后,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以上是关于仲裁裁决能否对抗执行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