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怎样才能界定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怎样才能界定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

界定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主观目的不同。合同欺诈的目的是通过欺诈手段使对方做出错误意思表示,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不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而合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为目的,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

其次,行为方式不同。合同欺诈一般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夸大履约能力、隐瞒部分真实情况等,使对方产生误解而签订合同。而合同诈骗罪表现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更为恶劣,如虚构合同主体、伪造产权证明等,以此骗取对方信任并签订合同,进而非法占有对方财物。

再次,欺诈的程度不同。合同欺诈中的欺诈行为情节相对较轻,对合同的履行虽有一定影响,但仍有可能履行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而合同诈骗罪的欺诈行为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使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且行为人通常不会履行合同。

最后,法律后果不同。合同欺诈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并要求欺诈方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合同诈骗罪是刑事犯罪,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可能面临有期徒刑、罚金等刑罚。

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指的是什么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主体要件。诈骗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成为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第二,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处分财产,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第三,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则不构成诈骗罪。

第四,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类,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因此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并且,骗取的财物需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才构成诈骗罪。

三、诈骗多少金额可以判刑钱还要还吗

一般来说,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较大,达到此标准的,可判刑。不过,各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该幅度内确定具体数额标准。

若构成诈骗罪被判刑,诈骗所得的钱是要返还的。从法律性质上看,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这是因为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了财产损失,返还财物能尽可能弥补其损失。而且,主动退赔也是法院量刑时会考虑的情节,犯罪分子积极退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悔罪态度,法院可能会酌情从轻处罚。

所以,当诈骗行为构成犯罪且达到判刑标准后,不仅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还要将诈骗所得返还给被害人。

以上是关于怎样才能界定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