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重复抵押是否构成诈骗罪》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重复抵押是否构成诈骗罪

重复抵押不一定构成诈骗罪。判断重复抵押是否构成诈骗,关键在于抵押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及实施了欺诈行为。

从法律规定看,我国允许重复抵押。在财产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情况下,抵押人有权将该财产再次抵押。这种正常的重复抵押,若抵押人如实告知抵押权人相关情况,未隐瞒重要事实,则不构成诈骗罪。

然而,若抵押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隐瞒财产已抵押的事实,通过重复抵押骗取他人财物,就可能构成诈骗罪。比如,抵押人将已抵押的房产,再次抵押给不知情的债权人,获得借款后逃匿,或用于非法活动、挥霍,导致无法偿还债务,这种行为就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司法实践中,认定重复抵押是否构成诈骗罪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包括抵押人的主观意图、是否存在欺诈行为、资金用途及还款能力等。总之,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重复抵押就构成诈骗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中介诈骗怎么认定诈骗罪

认定中介构成诈骗罪,需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从主观方面看,中介要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即中介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仍积极追求这种结果。例如,中介虚构房产信息,目的就是骗取购房者的购房款。

其次,在客观行为上,中介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虚构事实是指编造不存在的情况,比如声称房屋有优质学区,但实际并不在该学区范围内;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告知重要信息,像不告知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等。

再次,欺诈行为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购房者或租房者因为中介的虚假信息,误以为房产情况如中介所说,从而做出了错误的财产处分决定。

最后,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且中介因此获得财产,同时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比如购房者因中介的欺诈交付购房款,导致自己财产减少,而中介将款项非法占有。

只有同时具备主观故意和客观的欺诈行为、错误认识、财产处分及损失等要素,才能认定中介构成诈骗罪。

三、中介诈骗如何界定诈骗罪

中介诈骗界定为诈骗罪,需依据刑法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具体情形判断。

从犯罪构成要件看,主体上,实施诈骗的中介个人或单位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主观方面,要求中介具有故意,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比如明知无能力促成交易,仍编造事实骗取钱财。

客观方面,中介要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虚构事实指编造不存在的信息,像谎称有优质房源吸引客户;隐瞒真相则是掩盖真实情况,如不告知房屋的重大瑕疵。同时,被害人因这些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给自身造成财产损失。

在诈骗金额上,达到一定标准才构成诈骗罪。根据相关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较大。不过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具体标准由地方司法机关确定。

若中介诈骗行为符合上述构成要件及金额标准,就可界定为诈骗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是关于重复抵押是否构成诈骗罪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