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如何理解刑事证据能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如何理解刑事证据能力

刑事证据能力,又称证据资格,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上的资格。

从合法性角度看,证据的收集主体、收集程序和证据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比如,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不得作为定案根据,因为其收集程序违法,不具备证据能力。

从关联性考量,证据必须与案件待证事实存在客观联系,对证明案件事实有实际意义。若一份材料与案件事实毫无关联,就无法进入诉讼作为证据使用。

从客观性来讲,证据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非主观臆想或猜测。证人的猜测性、评论性、推断性的证言,一般不能作为证据,因其缺乏客观性,不具备证据能力。

具备证据能力是证据能够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并发挥证明作用的前提。只有同时满足合法性、关联性和客观性要求的证据材料,才具备证据能力,进而才能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保障司法公正和诉讼程序的合法进行。

二、刑事控告程序怎么走

刑事控告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首先,准备控告材料。需撰写详细的控告书,清晰阐述控告事项,包括犯罪事实经过、涉及的犯罪嫌疑人信息、造成的损害后果等,并附上相关证据,如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证据要能支持控告的犯罪事实。

其次,确定管辖机关。根据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等因素,找到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通常刑事案件先由公安机关管辖,职务犯罪等特定案件由检察院管辖,一些自诉案件可直接向法院提起。

然后,提交控告材料。将准备好的控告书和证据材料提交给有管辖权的机关,可通过现场递交、邮寄等方式。提交时,注意保留好提交凭证。

之后,受理机关会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会予以立案;若认为不符合立案条件,会作出不予立案决定,并说明理由。控告人若对不予立案决定不服,有权申请复议,也可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

三、构成刑事犯罪的主要条件

构成刑事犯罪需满足以下主要条件:

第一,犯罪主体。这是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需达到一定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比如某些犯罪要求行为人年满16周岁,部分严重犯罪年满14周岁即需担责。单位作为犯罪主体,要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且犯罪所得归单位所有。

第二,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又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积极追求犯罪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对结果发生持放任态度。过失则是因疏忽未预见危害结果,或已预见却轻信能避免。

第三,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不同犯罪侵犯的客体不同,如抢劫罪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和公民人身权利,盗窃罪主要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

第四,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包括犯罪行为、产生的危害结果以及两者间因果关系。如诈骗罪中,犯罪人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致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造成财产损失。

以上是关于如何理解刑事证据能力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