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见义勇为立功认定依据是》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见义勇为立功认定依据是
见义勇为立功认定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一是行为具有主动性和非职责性。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主动自发的,并非基于法律规定、职务要求或约定义务。例如,警察执行公务制止违法犯罪不算见义勇为,而普通公民挺身而出制止则可能符合认定条件。
二是行为目的具有正义性。该行为是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阻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抢险、救灾、救人。像勇救落水儿童、制止抢劫行为等,都是出于正义目的实施的行为。
三是行为具有危险性和紧迫性。行为人面临一定人身危险,且情况紧急。如冲进起火房屋救人,自身会面临火灾带来的各种危险,且救人刻不容缓。
四是行为具有事实依据。要有相关的证据证明行为的发生,如现场证人证言、监控视频等。只有符合这些条件,行为才可能被认定为见义勇为立功。
二、见义勇为认定为互殴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见义勇为不应被错误认定为互殴。互殴通常是双方都有侵害对方的故意,而见义勇为是为了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若被错误认定,可从以下方面争取正确认定:
1. 收集证据:包括现场的监控录像、证人证言、相关物证等,以此证明行为的正当性和制止不法侵害的事实。例如监控能清晰显示不法侵害正在发生,而当事人是为制止才有所行动。
2. 阐述行为动机:向相关部门清晰说明自己的行为是出于保护他人或公共利益,而非主动攻击对方。
3. 依据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有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为见义勇为提供了法律支持。
若经努力仍无法改变错误认定,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市见义勇为协会认定条件
市见义勇为协会的认定条件通常如下:
1. 行为目的:行为人必须出于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这意味着其行为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而非个人私利。
2. 行为性质:行为具有危险性和紧迫性。面对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意外事故等危险情况,行为人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比如在制止抢劫、抢夺、盗窃等犯罪活动,或者在抢险、救灾、救人等场景中实施救助行为。
3. 非职责要求:行为主体并非负有法定职责或特定义务。像警察、消防员等在执行公务时履行职责的行为,不属于见义勇为范畴。但普通公民在无相关义务的情况下实施类似救助行为,则可能符合认定条件。
4. 行为效果:行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如有效制止了违法犯罪、避免或减少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损失等。
不同城市的见义勇为协会可能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认定条件进行细微调整和补充。在申请认定时,需提供相关证据,由协会审核确定是否符合条件。
以上是关于见义勇为立功认定依据是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