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欺骗消费者怎么处罚》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欺骗消费者怎么处罚
关于商家欺骗消费者之行径,若律法或行政法规已对此类问题规定了明确的制裁单位及惩戒措施,则需依照上述条文进行处理;如若未对此进行详细阐述,则应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纠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违规程度选择单独给予警告或与没收违法所得同时执行,同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至五倍以下的罚款。
若是商家无任何所得情况下,可以将罚款金额限制在10,000元人民币以下。
而当尔等的违法现象达到严重级别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依法勒令相关经营主体暂停营业活动,直至吊销其营业执照。
假如商家存在提供虚假商品或服务之情形,消费者仍可以向对方请求增加赔偿其所遭受的经济损害,增赔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值或接受服务之费用的一倍。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
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二、欺诈诱导消费属于诈骗吗
引人误导性的消费者行为,不能简单地视为欺诈行径。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引导性措施通常并不违反任何法律条例,也并非犯罪行为。
在特定情况下,针对老人或幼童等相对较为弱势的人群进行引诱,有可能被视为不规范甚至不道德的销售手段。
在此种状况下,如果涉及到的对象是儿童,他们可以采取撤销已经签订的合约的方式,从而尽可能地挽回可能遭受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