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什么情况会失信被执行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什么情况会失信被执行人

失信被执行人是指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被执行人。以下情况可能会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1. 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确定的义务。比如在民事借贷纠纷中,法院判决欠款人偿还借款,欠款人明明有足够财产却拒绝偿还。

2. 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例如在执行过程中,伪造还款证据或者以暴力手段阻止法院工作人员依法执行查封、扣押等措施。

3. 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像将自己名下的财产偷偷转移到他人名下,企图逃避债务履行等情况。

4. 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被要求向法院报告自己的财产状况时,拒不报告或者虚假报告。

5. 违反限制消费令。被法院限制高消费后,仍然违反规定进行高消费行为。

二、起诉到法院算失信吗

起诉到法院本身并不直接算失信。起诉是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法律行为,仅表明当事人将纠纷提交给了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然而,如果在诉讼过程中或判决生效后,当事人有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等失信行为,如未按判决支付款项、逃避执行等,才会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从而被认定为失信。

具体来说,法院会根据当事人的履行情况等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将其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只有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失信情形下,才会产生失信的后果,对当事人的信用记录等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起诉到法院就视为失信,要根据后续的具体行为和法院的认定来确定。

三、判决不执行会成为失信人吗

如果判决确定的义务一方当事人不执行,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成为失信人。一般来说,具备以下情形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违反限制消费令的;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等。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查和认定,对于符合条件的,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如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等,以促使其履行法律义务。如果当事人在被列入失信名单后积极履行了义务,法院会根据其申请将其从失信名单中删除。

以上是关于什么情况会失信被执行人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