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肇事逃逸如何认定》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肇事逃逸如何认定

肇事逃逸认定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以下是具体要点:

1. 主观故意:逃逸者主观上需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若当事人因惊慌失措等原因暂时离开现场,后又主动返回配合处理,一般不认定为逃逸。

2. 实施逃离行为:客观上,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有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包括驾车驶离和弃车逃离。

3. 存在法定情形: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却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又返回;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信息后离开;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等情形,也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4. 责任认定:明知发生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无责任,驾车驶离等行为,通常会被认定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认定肇事逃逸需结合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综合考量具体情况。

二、肇事逃逸是第几条

肇事逃逸相关法律规定主要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中。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肇事逃逸刑拘多久

肇事逃逸刑拘时间需依据具体情况判断。一般而言,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肇事逃逸刑拘时间最长为十四日;但如果是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刑拘时间最长可达三十七日。

此外,如果肇事逃逸构成犯罪,后续会经历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阶段,犯罪嫌疑人将面临更长期限的羁押直至判决生效。

以上是关于肇事逃逸如何认定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