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民法典中效力待定合同可以不可以撤销》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民法典中效力待定合同可以不可以撤销
在法律实践中,效力待定合同为可申请撤销之范畴。
撤销方式有两种:即可通过向相对人发送撤销通知,亦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进行撤销处理。
效力待定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由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签订的合同,或由不能全然辨识自身行为的成年人签订的合同,以及其他具有效力待定特点的合同等。
效力待定合同的含义在于:合同成立后,若行为人存在民事行为能力方面的瑕疵,合同之有效性将陷入不确定状态,需待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承继者进行确认,经承继方确认后该合同即转变为有效合同,否则将视为无效合同。
效力待定合同的判定依据主要包括:
1.无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合同;
2.限制行为能力人缔结的合同;
3.无代理权人以被代理人名义缔结的合同。
效力待定合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
2.无权代理人以本人名义订立的合同;
3.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而订立的合同。
这三类合同皆源于相关当事人缺乏缔约能力、订约资格或处分能力,若赋予相关权利人承认权,使其得以根据自身利益判断决定是否认可合同效力,从而使合同生效或失效,通常会对权利人有利,有助于推动交易发展。
因此,将此类合同界定为效力待定合同,无疑符合权利人的意愿与利益。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仅能就部分与其年龄相适宜且涉及日常生活琐碎事务的合同进行签署,对于其他合同,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署。
一般而言,由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签署的除日常生活琐碎事务之外的合同,须得其法定代理人事先许可或事后确认方可生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二、民法典中瑕疵履行合同可撤销吗
在民法典中,瑕疵履行合同一般情况下不可撤销,但需根据具体情形判断。
一方面,若瑕疵履行属于轻微瑕疵,不影响合同目的实现。这种情况下,合同通常不可撤销。受损害方可以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比如采取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补救措施,以弥补因瑕疵履行所遭受的损失。例如,购买的衣物存在微小的缝合瑕疵,不影响正常穿着,购买者可要求商家修补。
另一方面,若瑕疵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构成根本违约,此时受损害方有权解除合同。例如,购买定制的大型机械设备用于特定生产,交付的设备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无法进行正常生产,这种情况下购买方可以解除合同。
总之,民法典对于瑕疵履行合同是否可撤销,关键在于瑕疵履行的程度是否影响合同目的的实现,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三、民法典中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包括哪些
无效合同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等独立实施的合同。
(二)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例如为逃避债务而虚假签订的买卖合同。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四)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如以违法犯罪为内容的合同。
可撤销合同主要有: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对合同的重要内容存在错误认识。
(二)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
(三)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胁迫方有权请求撤销。
(四)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撤销。
以上是关于民法典中效力待定合同可以不可以撤销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