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民事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民事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

民事合同欺诈会产生多方面的法律后果,具体如下:

一是合同效力方面,根据法律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二是赔偿责任方面,因欺诈行为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欺诈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包括对方因订立合同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合同被撤销而遭受的其他直接经济损失。

三是行政处罚方面,如果欺诈行为情节严重,可能会受到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四是刑事责任方面,若欺诈行为达到诈骗罪等犯罪的立案标准,欺诈方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构成诈骗罪的,将面临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等。总之,民事合同欺诈需承担多种法律责任。

二、民法典因欺诈订的合同如何撤销

按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文规定,在订立合同时存在欺诈行为,双方当事人均有权提出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并要求审批机关依法对该合同进行撤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中,对于欺诈性质的合同撤销权限,允许通过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交申请的方式来实现。

以下几种情况也属于法定的可撤销合同范畴:一是由一方当事人实施欺诈行为而订立的合同;二是由于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三是一方当事人利用另一方当事人处于困境、缺乏判断力的特殊状况下,订立的明显不公的合同;四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撤销合同情形等等。

三、民法典后欺诈合同怎么办

在民法典施行后,若遭遇欺诈合同,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其一,请求撤销合同。受欺诈方有权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欺诈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撤销该合同。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行使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其二,要求赔偿损失。合同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其三,若欺诈行为涉嫌犯罪,受欺诈方还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欺诈方的刑事责任,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民事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