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保证合同的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分别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保证合同的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分别是什么

保证期间是指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时间段。债权人需在该期间内依法向保证人主张权利,否则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期间可由当事人约定,若未约定,一般保证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连带责任保证同样如此。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在保证合同中,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连带责任保证中,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保证期间是除斥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而诉讼时效可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二者制度目的不同,保证期间旨在促使债权人及时行使权利,诉讼时效则是维护社会交易秩序稳定。

二、保证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是怎样的

保证合同纠纷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在一般保证中,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若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行使权利,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也就不存在诉讼时效问题。

连带责任保证里,债权人在保证期间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若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请求,保证人同样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诉讼时效可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此外,存在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在处理保证合同纠纷时,要准确把握诉讼时效的起算、中断等规定,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成立保证合同的形式要件都有哪些

保证合同是为保障债权的实现,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保证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合同。成立保证合同的形式要件如下:

1.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可以是单独订立的书面合同,也可以是主债权债务合同中的保证条款。书面形式能够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避免纠纷发生。

2.保证人签字或盖章:保证合同需有保证人的签字或者盖章,以此证明保证人同意承担保证责任。

3.明确的保证内容:合同中应当对被保证的主债权种类、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保证的方式、范围和期间等内容作出明确约定。保证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不同方式下保证人承担的责任有所不同。

此外,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作出保证,债权人接收且未提出异议的,保证合同也成立。这些形式要件是保证合同成立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签订保证合同,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以上是关于保证合同的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分别是什么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