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财产》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财产
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财产的认定,主要从以下方面来看:
(一)行为人事前的履约能力
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完全没有履约能力,却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签订合同,骗取对方财物的,往往可认定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如果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没有履约能力,不过事后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履行合同,则不能认定有非法占有目的。
(二)行为人的履约行为
1. 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骗取财物后即逃匿,这表明其有非法占有目的。
2. 虽然有一定的履约行为,但履约行为只是为了进一步骗取对方信任,而不是真正为了履行合同,例如以少量货物换取对方大量货物后不再履行,这也可认定有非法占有意图。
(三)对财物的处置情况
1. 将骗取的财物用于个人挥霍、偿还个人债务或者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等,而不是用于合同约定的正常生产经营等用途,可认定为非法占有。
2. 如果将财物隐匿、转移,致使被害人无法追回的,也能表明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
二、诈骗犯罪如何认定
诈骗犯罪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
1. 诈骗者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是区别于民事欺诈等行为的关键。例如,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是为了骗取他人财物归自己所有,而不是正常的商业交易或者借贷关系中的临时资金周转等合法目的。
(二)客观方面
1. 诈骗者实施了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情况。虚构事实就是编造不存在的事情,像谎称自己有特殊能力能帮助他人升学、就业从而骗取钱财;隐瞒真相是指有告知义务却不告知,例如在二手车交易中,卖方明知车辆是事故车却隐瞒这一事实,以正常车价格出售。
2. 被害人因为诈骗者的诈骗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与诈骗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比如被害人因为诈骗者虚构的中奖信息而相信自己中奖,才会做出后续交钱领奖等行为。
3. 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就是被害人因为被骗而自愿将自己的财物交给诈骗者控制或处置,如将自己的银行存款转给诈骗者指定账户。
4. 诈骗者获取财物达到一定数额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不同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规定了不同的诈骗犯罪数额标准,未达到数额标准但有其他严重情节如诈骗救灾物资等也可能构成诈骗犯罪。
三、诈骗罪中如何认定虚构事实
在诈骗罪中,虚构事实的认定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无中生有。即编造完全不存在的情况来欺骗被害人。例如,根本没有某项投资项目,却向他人宣称有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诱导他人投入资金。
二是对事实进行夸大或歪曲。将事实的程度、性质等进行不真实的扩大或改变。比如将普通的商品功效夸大为能治疗多种绝症,从而骗取他人购买。
三是隐瞒真相。这也可视为一种虚构事实的特殊形式,故意不透露关键信息,使被害人基于不完整的信息作出错误判断。例如,在二手车交易中,卖方明知车辆发生过重大事故,却不告知买方,导致买方以正常车价购买。这些行为如果足以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就可能被认定为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
以上是关于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财产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