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诈骗和合同欺诈的区别》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诈骗和合同欺诈的区别

诈骗和合同欺诈有以下区别:

1. 主观目的: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纯粹通过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合同欺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合同履行中获取不正当利益,并不完全排除履行合同的可能性。

2. 行为方式:诈骗手段多样,不限于合同领域,可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诱使被害人交付财物。合同欺诈主要围绕合同展开,通常在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中,对合同的关键条款、标的情况等进行虚假陈述或隐瞒真实情况。

3. 法律后果:诈骗达到一定数额会构成刑事犯罪,行为人要承担刑事责任,可能面临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处罚。合同欺诈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要求欺诈方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4. 欺诈程度:诈骗的欺诈手段更为恶劣,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程度更高,往往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遭受较大财产损失。合同欺诈的欺诈程度相对较轻,可能只是在合同某些方面存在不实表述,但仍有一定的履约基础。

二、单位合同诈骗量刑标准

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需依据诈骗数额及情节严重程度判定。

- 数额较大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一般而言,数额在 2 万元以上不满 20 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

- 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通常,数额在 20 万元以上不满 100 万元的为数额巨大。

- 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数额在 100 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司法实践中,法院量刑时还会综合考虑犯罪动机、手段、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退赃退赔情况等因素。单位实施合同诈骗,关键责任人员会受刑事制裁,单位也会被处以罚金。

三、合同诈骗立案定性标准

合同诈骗立案定性需满足一定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予以立案追诉。

根据相关规定,数额较大的标准一般为二万元以上。具体情形包括: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签订合同;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等。

认定合同诈骗,需综合考量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上是否实施了诈骗行为,以及诈骗行为与被害人损失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同时符合这些条件,才能对合同诈骗进行立案定性,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以上是关于诈骗和合同欺诈的区别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中天法律咨询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