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天法律咨询网为您整理了《要约合同是不是有法律效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和证据不同,具体结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仅需3~15分钟即可获得权威解答!

一、要约合同是不是有法律效力

关于这个要约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应.这可不是小事儿,得看它是否达标!简单来说,就是得同时满足下面的三点要求才能算真正的有效:

1、我们的要约得是特针对某份合同而来的,而且还得向那位跟我想签这份合同的朋友传达出去;

2、这个要约得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签订合同,并且在他答应的时候也得明确表示自己愿意受到这个意思表示的约束;

3、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的要约内容得符合签订合同的基本要素。

要约,其实就是一方当事人为了达成合同而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的意思表示。

发出要约的那个人就叫要约人,而接受要约的那位就被叫做受要约人、相对人或者承诺人了。

要约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发盘、出盘、发价、出价或者报价等等,都是我们签订合同前必须经历的步骤。

至于要约的性质,它其实是一种需要和承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本身并不能单独成为一个法律行为。

那么,一般的要约什么时候开始生效.

1.如果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发出的要约,只要对方知道了你的意思,那就生效。

这里说的“以对话方式”,就是说你是用直接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你的要约的。

比如说,你们两个人面对面地商量着要签一份口头买卖合同,或者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来商量合同的事情。

2.如果是非对话的方式发出的要约,那就要等到它送到对方手里的时候才生效。

这里说的“非对话方式”,就是除了直接对话之外的任何方式来表达你的意思。

比如说,用电子邮件、传真的方式来商量合同的事情。

3.如果是非对话的方式发出的,而且还是用数据电文这种形式的话,那就要等到要约的内容到达对方手里的时候才生效。

那么,要约都有哪些法律效力.

1.首先,要约对要约人有一定的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也可以叫做要约的形式拘束力。

法律上是允许要约人在要约送达之前把要约撤回来的。

但是,当要约生效之后,要约人就不能随便撤销或者改变、限制、扩大要约的内容了。

2.其次,要约对受要约人也有一定的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也可以叫做承诺适格,也就是说,当要约生效之后,只有受要约人才能有权决定是否答应这个要约。

受要约人必须按照要约中规定的期限、方式等来做出回应,否则的话,这个回应就不算数了。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虚假主体签订的合同效力是怎样的

虚假主体签订的合同通常是无效的,具体分析如下:

从民事主体资格角度来看,合同的签订需要真实、合法、有效的主体。虚假主体,如虚构的公司名称、冒用他人名义等,本身不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这样的合同缺乏生效的基础要件。

从意思表示真实性角度分析,以虚假主体签订合同往往伴随着欺诈、隐瞒真实意图等情况。合同的成立与生效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且一致,而虚假主体签订合同违背了这一原则,可能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构成表见代理,即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即使主体存在虚假情形,合同也可能有效。但总体而言,一般情况下虚假主体签订的合同因主体不适格等原因被认定为无效,无效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三、兄弟之间签订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吗

兄弟之间签订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一)主体适格方面。签订合同的兄弟需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若一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且所签合同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未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合同可能无效。

(二)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愿的体现,不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若一方通过不正当手段使另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

(三)内容合法。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例如,约定的事项不能涉及违法犯罪活动或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等。

(四)形式合法。某些特殊合同可能需要特定的形式,如书面形式等,若不符合法定形式要求,也可能影响合同效力。

只要兄弟之间签订的合同满足上述条件,通常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按约定履行各自义务。

以上是关于要约合同是不是有法律效力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